close

    
常說自己「不學無術」,所我可以寫得範圍就廣了,愛情、婚姻、家庭、親子、電影、音樂、運動、心靈小品、故事、作菜、時事政治,大概都能說上一說也能論上一論,比較少觸及的職場和書籍,也可以說,不過興趣不濃,職場的話,澎湖畢竟太小,不能用澎湖看台灣,儘管有幾年台北的工作經驗,有自己的看法,不過辦公室裡的生態,畢竟很少接觸,問我做工人藍領的辛酸或許可以分享,書籍的話,近幾年說實話沒有看得上眼的,小時候看的書大家也不會有興趣,像四書五經、世說新語、文心雕龍注、昭明文選、漢賦、唐詩五言、七言、宋詞、元曲、清戲曲,蔣介石全集、李敖的幾部蔣介石研究、大全集,還有醜陋的中國人等,再說下去恐怕有人會抗議,你真得都看這些書嘛!真看!因為小時候家裡就這些書,所以就將就著看,有沒有讀精當然沒有!長大就比較不同,看杏林子、劉墉、三毛、林清玄,苦苓等,還有一些道家無名的著作,愛看心理學,更愛看批評與反諷政治的書,看著、看著…後來就真得很少看,以前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讀再多書若不能靈活為用,紙上談兵的道理,卻讓人望而卻步,這樣的書本根本失敗,這是個人的偏見或許是周遭環境接觸的人有關,一堆人讀書讀得比樓高,可真正的作為與書本的道理又有何吸收與實踐呢?當然不以偏蓋全,讀書還是好的,關鍵中的關鍵,你讀懂書之後,你要如何運用?你要如何內化為自己的靈魂,為己所用,這就是我一再對看書的要求與標準,若我來寫書評,一定寫得很爛,因為我會用悲觀看待書與人的關係,台語有俗話「字深人捏屎」、「讀冊讀在脊上背」,所以還是不折磨自己,倒是自從姬蝶的書評單元及部份格友的書評分享,長不少知識,雖然不一定看過,不過有興趣的書,去借來看、買來看,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獲。

 

部落格談信仰、算命、玄學、心理學、人性等,對於這部份也有很多的想法,也是喜歡的一個領域,更是長期觀察的標的,這一些其實都有些關聯卻也都可以毫無關聯,可以綜合討論也可以個別討論,寫了近七百篇網誌,這些項目竟很少去觸及,只有輕輕掠過,主要是這些大項都有很多的學問,若要用簡單的篇幅去介紹分享自己的完整看法、經驗,難免會陷入一個漩渦之中,像論信仰就很容易造成喜惡各異之中,心理學則專業闡述,難免會讓人爭議,人性的觀察經驗可能會讓人覺得赤裸。這也就讓我裹足不前,對這幾大項便鮮少提及,加上若真要說起來,恐怕一個篇幅沒有三、五千字很難善了,多次敲下鍵盤卻又放棄。

在腦袋中想要說的、要記錄的,真得蠻多的,或許這也是一種個人回憶錄的模式,記憶力算不錯的,尤其是對於人名和事件的輪廓,記憶的方式不是死背,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逐字逐句,而是將一件事思考過後濃縮起來,放在腦子裡的儲藏櫃,說也奇怪這腦中的儲藏有時便會自動跳出,這也就是一直想記錄的原因,如果真有一天記憶大不如前,或是喪失了這份能力,至少留下了一些東西。

 

一個人一天能寫的有限,嘗試過一天寫個一、二萬字,大概就是這樣,不過這會很累,所以一、二千字大概是最好的狀態,寫得輕鬆也回憶的輕鬆,時間一久日進有功,文字會累積的,就如今日看到的七百餘篇,大概也累積了二百萬字至二百五十萬字之間,常揶揄自己,有時回頭去看這些文字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瘋了,如果再來一次,是否仍會如此瘋狂呢?無解!時間是不倒流的,只是想想不犯法,自個笑一笑也算幽自己一默。

 

我這樣的人,人生有幾個轉捩點,其中對表達的轉捩點,在國四那年,你要表達別人才知道你想甚麼,你要說甚麼,在此之前跟許多受填鴨教育的小朋友一樣,含蓄不敢問問題,相信權威,不太有自我,這個轉變的過程又長達六年,從小五到國四,一階一階的開發,到了高一才真正有了現在的雛形,想法很簡單,主觀對或不對都要有管道去表達,你不表達就是放棄自己的某些權利,當你說別人不懂你,當你說別人不重視你,當你說別人不關心,你想想是否自己根本不給自己一個表達的機會,也不給別人機會聽聽你想說甚麼的機會,最後詮釋權都在別人手裡,你只能搖搖頭,悶在心裡,在心裡咒罵吶喊,其實不過一個心態的轉變,世界完全不同,許多事情不是只有對錯,他可以充滿無限的討論空間,甚至超越經典,創造典範,可惜的是許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

 

也就在這樣的轉變中,接觸很多的不同和一致,學會思考,學會判斷也學會勇於表達,並且承認錯誤與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正得到收獲。

 

「不學無術」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下一次開始有空時,仍會繼續「不學無術」下去,樂於表達,你呢?交給你們自己決定!

 

 

 

arrow
arrow

    四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