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概是小學三年級吧!家中的大門不鎖了,每當放學回家,父母出門不在家,便將大門掩上,用一塊布塞著門縫,讓門得以虛掩(有些人怎樣也不明白為何是虛掩,而非關上,現在大家看到的門,都是有卡榫的,像是喇叭鎖等,但當時的眷村是沒有這種鎖的,都是門扣式的門,所以只能從外面鎖上,要不就是從裡頭加一道門閂),再也不用有被關的感覺了,而這一年也是生平第一次親手做善事的一年。

 

跟往常一般,放學把功課寫完,習慣性的坐在藍色大窗台上,等待母親回來,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走到家門口敲門,我一直問「誰啊!誰啊!」對方也都不回應,跳下窗台,打開門往院子的紅色大門探去,問了對方的來意,對方比手劃腳一番,透過信箱孔,看到一個理著平頭的中年男子,不斷比劃著自己手上的本子,打開了紅色的大門,看了看那本子,原來是聾啞協會出來募捐的,我一邊說,一邊比劃,希望他懂我的意思,家裡沒大人,我是小孩子,沒錢,不過不管我說甚麼,比劃些甚麼,對方好像完全不理會,一直比著他手裡的本子,想想我有隻存了二年的小豬公,加加應有七、八十元吧!我示意要他等我一下,進屋子拿出這隻小豬,拿出大剪刀,往存錢的開口處一刀剪下,全部倒了出來,算算有八十九塊錢,不說二話全部給了對方,對方看了看,又比本子了,我雙手也比劃著,真得沒有了,都給你了,比了老半天,定睛一看,那本子上頭寫著要捐一百元,我的天啊!我就這麼多了,急忙表示沒錢了,收據不用給了,最後他應該看懂我的意思,就走了。母親一回來,他跟我說,在巷子口看到一群人在聊天,說是誰家捐錢,誰家沒捐,再仔細追問母親是誰在講,母親說就一堆外來裝啞吧的在那聊天啊!我突然啊的一聲,母親也被嚇到,我說我被騙了,一五一十把經過告訴了母親,母親安慰說,下次別那麼大意,不是不捐,你是小孩子,以後大人不在,你就都別去管這種事,他們騙人是他們不好,你有那個心意足夠了。

 

生平第一次捐錢,就是那麼不好的經驗,著實讓我對於人性產生不信任,但並沒有讓我對做善事打了折扣,只是對於善事這回事,更嚴謹的看待。

 

做善事到底求甚麼?為甚麼要做善事?嘗試回答這樣的問題,幾次回答都感到不夠說服力,不過有個最簡單的理由,那就是讓自己的心裡感到快樂,當我扶老爺爺、老奶奶過完馬路,會感到開心,幫他們做了件事,當我在7-11買包煙,將零錢跟發票投入那個透明箱時,也很開心,有人可以得到幫助,也從來不過問,能得到甚麼,很自然的覺得,有一點能力去做一點幫助別人的事,這是應該的,一切都是自然而平易的在進行,這便是理由,若說到原因,應該是自己也苦過吧!當看到有人比我苦,會有種希望你過得好一點,起碼可以跟我一樣,不是那麼苦的同理心自然的產生,這是筆者的想法,你不必跟我一樣,我想你一定也有你的想法吧!

 

這幾年『行善』的說法,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流行『做公益』,『做公益』等不等同『行善』呢?『社福』又等不等同『公益』呢?這一連串的問題,在去年『陳建州事件』中,引起筆者的興趣,這也讓我發現所謂『行善』的意義,在社會的變遷當中,他也以各種面貌出現,變了質也變得更困難,三種不同層次的行為,常被混淆而錯亂誤用,我們原來的初衷也在這其中被踐踏了。

 

『行善』不等於『做公益』,『行善』只需初衷,發於心便可,『做公益』卻是有法律規範的行為,這麼說不是在唬弄各位,陳建州就是最好的活樣板,他也是說他『做公益』,最近民進黨的王定宇,也宣稱他是『做公益』,問題是他們的行為都與法律規範有所抵觸的可能,在這不討論是否違法,但『做公益』三個字別濫用與誤用,更不要把『行善』等同『做公益』,先說法律名詞『公益』的定義是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由此可知『公益』未必是『善』,『善』作動詞亦做名詞,做『善』事,名詞為做好事,做『善』事,動詞為對別人有助益的事,都只是個人的付出行為,無關『公益』,這些年一直被『行善』與『做公益』搞糊塗了,如今也才明白多年來錯誤的觀念,原本以為扶老爺爺、老奶奶過馬路是『做公益』,以為捐錢給同事渡過難關是『做公益』,NO!NO! NO!這都是一對一的個人『行善』行為,至於『做公益』不是我們一般小老百姓可做的,我們嚴格說來只是參與『公益』,『做公益』簡單說,就是拿眾人的錢,讓不特定多數人獲得利益,在法律上的解釋再清楚不過,如果只是純粹拿自己的錢,去讓特定少數人獲得利益,根本不在『做公益』的範疇之內。

 

繞了大半天的『行善』與『做公益』,各位差不多頭暈了,到底想說甚麼,很簡單,別讓你單純的善心、愛心,被『公益』這個大帽子給壓扁了,用你的初心,初衷去做一件你會快樂的事,就像我小時候的初衷一樣,就只想單純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做公益』與『社福』學問可大了,下一次再來說。

 

這一篇是響應格友,一連串關懷社會福利文章的第一篇,我知道許多事要談,便需要先定義,定義清楚,我們才真得會瞭解我們在談、在討論、在關心的是怎麼一回事,而『社福』的範圍太廣了,同理心、愛心、助人之心、行善之心是『社福』要談之前的第一個基本認知,如果你沒有同理心、愛心、助人之心、行善之心,那麼討論『公益』根本是為空談,更不用說『社會福利』了,『行善』、『公益』、『社會福利』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層次,扮演不同的角色,也是國家進步、社會安定、人民安居的一個象徵,台灣不缺『行善』、『公益』這二者,但卻沒有有效『社會福利』政策的運用,這才是問題的徵結,為何狗吠?為何響應!源自初衷。

 

 

arrow
arrow

    四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