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引用自avg520025 - @慈濟的真相

 

「上天有好生之德,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公益』與『行善』之間,上一篇已做了一些簡單的說法,這一次便針對『公益』,深入說一些看法。

 

『公益』的說法是這些年較為熱門的說法,過去大概都是說『慈善事業』,如果『公益』不涉及勸募金錢,只是單純的幫助行為,那麼問題就不會那麼複雜,但是不管你是『行善』,還是『公益』,或是『社福』,很難不涉及到金錢的問題,金錢可以做的事很多,可以買到糧食,可以獲得醫療,可以讓學童吃午餐,可以幫助一個家庭過起碼的基本生活等等,金錢的支助佔了『公益』大部份的方向。

 

問題出現了,錢從那裡來,要做事要有人跟錢,單靠個人的『行善』行為,不符效益,美意也會打折扣,所以幾個人理念結合、集結眾人的資源,有效的利用資源,幫助須要幫助的人,這便是『公益』的由來,『公益』在上一篇已解釋過,在法律上他有他嚴謹的解釋,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怎麼解釋『公益』,總之竉統的說法,只要能幫助到人,這就是『公益』,在這個認知下,『公益』團體越來越多,各種名目都有,眼花撩亂,老百姓真要起心動念,怎麼捐得完,縱使再有心,不患寡也會患不均,老百姓愛心的『行善』行為,參與『公益』,卻無法幫助真正須要幫助的人,這便是『公益』很大的問題。

 

談『公益』一定要談【慈濟】這個公益團體,【慈濟】在民間建立的公益形象,早已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代表慈善,代表效率,更代表一個宗教,也代表環保,最後他還代表著證嚴法師,還有無窮無盡的社會資源,這當然包括金錢,【慈濟】的成功,不只是證嚴法師的個人號召,更多來自個人參與的善行義舉,發揮了【慈濟】精神,這也讓【慈濟】成為『公益』團體的第一品牌,不過當社會資源集中在【慈濟】時,很難避免的狀況發生了,【慈濟】對善款捐助的虹吸效應,排擠了其他『公益』團體的募捐,這也就是前段我說的「不患寡,患不均」,加上【慈濟】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幾以等同利益,更難避免人為因素,在募款、捐款後的使用,造成浪費及巧立名目,甚至是侵佔善款、圖利個人私利,如果問有沒有證據,當然沒有,但坊間傳聞,雖不可盡信,卻容質疑,想想光是一個慈濟的力量,擁有基金會、功德會、醫院、學校、宗教等等,週邊還有媒體、資源回收、環保等等,其他的公益團體,根本不能比擬,也難有有效的資源,可以提供『公益』援助,是的!【慈濟】有各界的善款,幾超過全國捐款的50%集中到【慈濟】(這是筆者的概估,根據網路的數據是八成,而執行率不到五成),所以【慈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和效率,但全國的『公益』,不是全部由【慈濟】包辦,這便是問題所在,歸根結底善款的資源分配,這便是【慈濟】最大的問題,當他獲得這個社會絕大多數的金錢善款,相形之下他所從事的『公益』,真得不容質疑嗎?

 

我並不打算在『公益』問題上,通篇討論【慈濟】問題,【慈濟】的問題還牽涉宗教,這在未來談宗教的深化啟示,還會提到,談【慈濟】主要不是要打壓【慈濟】,正如格友股哥慈濟的真相文章所言,他的用意在喚起大家對於『公益』的認識,以及應有的正確觀念,在這種資源極不平均的狀況下,真正需要援助的,仍然在痛苦的貧窮邊緣奮鬥,與死神、命運之神作拔河,『公益』不是只是捐錢『行善』的結論,有效集合大家的善心、善款,有效執行,才是『公益』的本質,否則,只須拿錢去做個人『行善』行為就好了,為何還要捐給『公益』團體,養大這些『公益』團體,還讓他們可能胡作非為,以『公益』為名,圖利自己為實呢?這都非捐款、獻愛心的老百姓,所願意看到的最後結果。

 

個人的愛心『行善』行為,力量不夠集中,所發揮的效率也有限,所以『公益』團體,便發揮了集結的力量,廣收善心『行善』的善款,做有效率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資源集中的結果,一定有另一部份的資源被排擠,這樣的簡單邏輯,在今天越來越明顯,此時的台灣最欠缺的不是愛心,也不是『公益』團體,而是最後要談的政府『社會福利』政策,因為政府有公權力,只有他可以有效、有權去分配這樣的資源結構,重點是政府才是負擔這個社會主要弱勢及急難救助的單位,立法,執行都是政府,但看政府近幾年的施政,不論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嘴吧說得是一套,做出來的卻半套也沒有,光是921震災到現在,還有一堆受災戶無法重建家園,住組合屋的,再看有學童吃不起營養午餐,健保有那麼多人繳不起,最後不敢看病,房租繳不起,有些家庭困難到要吃餿飯,以前形容窮得吃泡麵,現在你要吃泡麵,都還不見得吃得起,有時不禁懷疑這是社會真實的面貌嗎?這是真的,在澎湖我也看到很多,膝下無親人,孤苦無依,每個月就靠3000元的老人年金過活,有些家庭更慘的是有子女像無子女,還丟了孫子給你養,一個月3000元如何過活,澎湖也有傷殘重病的病人,許多人都有悲慘的身世和背景,醫療需要龐大的費用,有錢才能得到好的治療,沒錢!捱著痛,誰叫我命苦!在高雄長庚,又看到另一幕,有錢的人可以買醫療險,住院還可以小賺一筆,沒錢的,三天二頭為錢煩惱,深怕醫院趕人,連吃飯都有問題,當醫生說你要吃營養一點時,在旁邊都為之嘆息,能飽餐一頓都成問題,還說營養,這世界有太多這樣的故事,政府要做的便是讓這些故事一一消失,讓這些故事成為只是故事。

 

從『行善』到『公益』,民間的力量及資源,看來是不匱乏的,但為甚麼總還是無法改善,我們看到的這個社會現象,很明顯的『公益』團體所獲得的資源不均,所造成的弱勢『公益』現象,越來越明顯,像喜憨兒基金會便有這樣的困擾,當然基金會本身在媒體產生的負面形象,也是募款不易的關鍵,不過這樣的『公益』弱勢的存在,背後承擔苦果的永遠是那群弱勢需要被幫助的人,在惡性循環下,有人撐不住了,悲劇發生了,這就是我們說的『公益』嗎?

 

語重心長的談『公益』,目的不在醜化『公益』團體,而是為最後要談的『社福政策』做一個背景描述,唯有良好的『社福政策』,才能有效發揮『公益』團體的效能,也才能讓我們的愛心『行善』,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事半才能功倍,下一篇進入主題『社會福利政策』。

 

 

 

arrow
arrow

    四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