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3 10:52:42
Ace去日本這幾天,發的這幾篇文章,我都仔細的看過,感想很多,一時半刻也很難說出一個完整的想法,用最精簡的說法,就是好書、好介紹、好心得!
過去在Ace部落格裡,多有讀到這些書籍介紹與心得感想,有些書沒看過,但是對於Ace的介紹和心得,我真得都很有感想,若真迴響,怕只怕是時間不足,而不是我寫不出來,一個很用心去寫出自己想法的Ace,讓我腦中累積了許多的思考及靈感,也豐富了我的視野,就拿此次他寫的這幾篇,我發現Ace對日本社會的嚮往,對於我來說,我一點也不訝異,日本確實有許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日本也不是絕對完美的國家,相較於台灣,日本的先進、富而好禮、有秩序,加上國民素質,這一些有形、無形的因素,確實讓我這一位身為中華民國國民的澎湖人,感到對於自己國家的汗顏,我甚至不必出國,就對日本的優點可以說上一番,但是長住與工作,未必就符合台灣的情形,畢竟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譬如他們的高消費、失業率、工作壓力、競爭力,再加上天然的地形災害,如火山、地震,日本本身也要面臨他們自己的問題。
「長他人之氣,滅自己威風」,媚日崇洋,似乎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如果我們能夠在許多的社會養成教育中,多付出一些國民的基本責任,或許今天就不會有這樣的說法與比較,很無奈我們的社會,正走在偏鋒之上,韓流、日系,在台灣已成主流,大陸的腳步越跨越大,全球都有他的角色!台灣呢?僅存的驕傲中是高爾夫的曾雅妮,美職的王建民與郭泓志,說來可笑的一些有名堂歷史,一再落沒,金馬獎褪色,成了為港片與大陸片背書的品質保證書,瓊斯杯自從沒了中華體育館,好像也不再被重視,三級棒球更是越走越艱辛,一隻少棒所需的訓練球具都成問題,真要學紅葉精神,拿木棍揮石頭嗎?
再看到國民素質,插隊、殺價、貪小便宜、亂丟煙蒂、吐檳榔汁、吐痰、狗大便等,這些年,雖然改善很多,但是許多人「以為惡小而為之」的心態,只圖自己方便的自私成性,都讓全體國民蒙上一層素質低落陰影,這些現象,隨著國民出國的機會增加和教育普及,都已漸漸被修正,但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只要有人繼續這種行為,那麼無怪乎我們在別人眼中的角色會低落了!國會裡打打鬧鬧,躍上國際頭條,至今洗刷不掉這「國會之恥」。
台灣這個寶島,過去也有閃亮亮的招牌,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關門關久了,所以特別自戀,「反共復興基地」、「十大建設」、「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棒球王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合國」,近年來則流行「台灣之光」、「民主奇蹟」、「人權立國」、「台灣驕傲」、「台灣優先」,耳熟能詳的標頭語言,讓我們浸淫在自我膨脹的空間,一方面停留於過去的自傲,一方面開了眼界的自卑,在漂浮的世代中,我們成了失根浮萍,台灣真得不差,但在亞洲的生活素質水平,卻快速的滑落,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手裡握有的籌碼還剩多少?
台灣自從廢了聯考,高中多了,高職少了,大學多了,技職院校卻也少了,滿街大學生裡,教育水平看似比起聯考那個年代,人才多太多了,但事實是甚麼,就是甚麼!表面上的豐富,掩飾不了內涵的虛空,為何會有這種現象,難道人人可以讀大學,就是當初廢聯考的理由,就表示這個國家的教育成功嗎?一種必要的虛榮嗎?當時的教育部官員乃至推動者,請看看你們眼前的亂象,這就是你們種下的『因』,然而『果』卻由這些從實驗當中,一路走來的小朋友承擔!一路上的教育,這些小孩真的學到他們想學的嗎?高教不能當國民義務教育一樣,但是家長、學者、教育部官員卻在這中間扮演著頭號殺手,讓學生去面對這樣的窘境,真正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及受教學生的聲音,從未被真正考量,畢業又如何?缺乏真正的教育內涵,讓苦讀的學生,畢業就是失業的現實不斷上演。
即使找到工作,半數都在一年以後,再根據勞委會的資訊,現在的大學生平均起薪26,000元,比起民國90年的水準31,000元,負成長了18%,十年來沒有因高教的改變,讓起薪正成長,反而負成長,若再加上通膨因素,一個畢業大學生還真是廉價,有人將因素歸究大環境與過度西進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問題,還在高教所教育出來的人才,是否為國家、社會、企業所需的人才,更進一步來說,國家主導產業政策,未來十幾二十年,甚麼樣的人才最迫切,社會就業多為服務基層工作,企業自己求生存競爭,人才庫裡供過於求,自然的反淘汰與廉價,這就是我們教育形成的不切實際過程!
筆者不瞭解日本教育,但是日本的技職教育、短期進修,培育專門技術人才,在日本社會中扮演著基層力量,也就是這股力量,讓日本很成功的擁有良好的企業人才庫,反觀我們的高教,著重於大學二字,培養這麼多大學生,素質卻無法達到平均值,最後畢業即失業,這便成了必然。想想我的工廠,只要一個技術員,一個企管系畢業的大學生去應徵,你是老闆心裡是何感想?一家量販店要應徵倉儲員,來了一群很多系畢業的大學生,你是老闆又做何感想?學歷夠高,能力如何不知道,太多的變數,太多的考慮,最後大學生被犧牲了。
失衡的教育之中,造就一股亂象,在美國大學進去不難,要畢業卻很困難,所以一個大學畢業生,尤以名校的畢業生,可謂奇貨可居,也是企業未來儲備的人才,當然他們也有一堆賣學歷的私立學校,就是要你的錢,說白了只是文憑,找工作很抱歉,看得是實力,台灣的教育實況卻是相反的,過去的聯考制,進大學不易,現在是進也容易,出來也容易,那麼素質如何?很明顯的,社會現象可以讓我們看到最真實的情況。
王永慶那個年代,他才小學畢業,就出來工作了,卻成就整個台塑王國,因此學歷固然重要,歷練更重要,那個年代大家的水平差不多,小學、初中畢業,就出來工作比比皆是,做的都是最基層的工作,黑手、船員、種田、搬貨、建築工,都是最需付出勞力和精神的工作,從學徒幹起,不過最後當老闆開公司,從家庭代工走向工廠,這一些故事大家或許都還耳熟能詳,現在看一看我們的教育,中輟生的未來又是甚麼?十有八九,就此混跡於宮廟、黑社會或是狐群狗黨,整天無所事事,甚至為非做歹,那麼你期待這些小朋友自我改變嗎?筆者也是中輟生,過的日子就是這樣,也不見學校、政府的立場,在那輟學的一年中關心過我,不是學校都該有追蹤輔導的嗎?不是有很多的公益團體關心嗎?不是有家扶嗎?筆者算幸運,自己辦了復學,在知道的領域裡,只要休學,很少有小朋友會回去繼續讀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孩,你覺得他有未來嗎?如果他可以去學一門技術,不愛讀書不要緊,起碼的可以有工作讓自己的生活穩定,作息正常,同樣的,高職存在的目的也是如此,除了基本學科及品德的教育,技能教育是給他釣竿,而不是教育他成為死背書的孩子。有一天開了竅,想求得更高的技術本位、專業精進,自然的會繼續升造,然而我們的教育卻一昧強調升學讀大學的重要,忽略小孩的能力、先天條件、興趣,最後我們看到今天的教育比重完全失衡。
在【四十之蝶舞共筆文章第十五篇】村上龍的「希望之國」讀書心得,Ace的心得中,對於教育有很深的感慨,對於日本的輔導模式也進一步理解。對我來說,「他山之石豈可攻錯」,常說別人好的部份,我們要學習,壞的部份我們要警惕,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移植別人的制度,但我們可以修正的更進步才是,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更當小心謹慎之時嗎?十年教改的實驗,摧殘多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還要用另一個十年來實驗嗎?或許是我杞人憂天吧!願上帝祝福我們…
2015-09-28 12:53:39
今年看到的一則專訪丁肇中博士的文章,不禁感慨!同樣是博士,同樣是做研究,同樣是諾貝爾獎得主,我們觸不可及的那個學術領域,變得簡單平實,一篇訪談中看到一個物理學家的哲學,尤以這句話:
記者問「對於你不確定的事情,你都怎麼面對?」
丁博士回「我都說我不知道。我比較忌諱不懂的還裝懂,因為做實驗你要用這種態度,會出很大問題。」
一篇訪談記錄,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思考。或許其中並沒有哲學只是簡單的態度,就像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丁博士對筆者來說太遙遠了,但是在台灣或是世界各地都充斥著與他一樣享有光環的人,要這些人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樣的簡單哲學,或者說一個簡單的態度,對這些人來說太難了,教育經得起這樣的實驗嗎?在台灣教改二十年後,大家覺得這樣的實驗得到了甚麼?現在十二年國教要上路了,這是謀定後動的教育大計,還是再一次的實驗,十年、二十年後見分曉,做為一個平民老百姓,筆者也只能與丁博士一般,說著「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