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變華語 教育部遭批去中國化
九年一貫課程明年進行微調,教科書能力的指標用語,將從國語改為華語,引起國策顧問黃光國還有評論家南方朔批評,是去中國化!雖然總統府昨天已經定調,國民說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所以教科書相關用語要在這樣的原則下一致,但黃光國還是不放心,他說他會緊盯課程綱要修訂委員會,確保國語用詞!
儘管只把教科書的能力指標,從國語改為華語,課程架構與內容都沒有改變,教育部明年微調的九年一貫課綱,還是引起外界批評這是去中國化!總統府2號定調說,國民稱自己的語言就是國語,教科書相關用語就該一致,而教育部也說,既然外界有不同的看法,會加以研究修正!
總統府都這樣說了,教育部也要研究修正了,先前就批評這是去中國化的國策顧問黃光國,還是不放心,他說他會緊盯課程委員會的修訂,確保國語用詞,畢竟台灣不能再失去文化中國的優勢!
不過另一方面,針對用詞的爭議,全教會認為,語言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和教材,爭論用詞是國語還是華語,實在多此一舉!
林曉慧沈志明台北報導。
這則小小不起眼的新聞是八月份的新聞,一直到現在才靜下心來,藉這個題目好好分享對教育的看法。
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所以只能就這則新聞發揮延伸一點個人的看法,首先必須說明,百分百贊成當初的國語政策,這個國語政策普及了教育的水準和人與人溝通的技術問題,你可以討厭外省人,也可以討厭北京話或說普通話,卻不容否認這個國語政策真得很好用,就教育而言是要好用,不是不切實際的畫大餅和沾染政治符號,所以當這則新聞看到時,便決定以這個點切入來說一下對教育的想法。
我們的教育在這幾十年來,似乎沒有多大的進步,李遠哲主導下的教改,好像只證明了他還是當他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比較適合,我們老是談教育,但是教育到底是甚麼?這個根本的問題,卻是最被忽略的,長久以來所謂教育,就是讓你讀書,學知識,然後考試,上大學,把書讀好,出社會,找好工作,做有用的人。在這種極簡的劃分下,教育成了學歷競逐的比賽,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忽略的是人格品德的育成也是教育的一環,所以現在一有年輕人離經叛道,我們會說是甚麼樣的教育讓孩子變成這樣,像是日前「交大生博愛座事件」,像是昨日的「拾金要求三成回扣的法律系學生」,我們會懷疑這是怎樣的教育,讓孩子變得如此,回頭想想,這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實際在做的事嗎?像是學校表面上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真正瞭解這些課程後,甚麼體育、工藝、美術全拿來當英文、數學補課用,我們給學生的教育價值便已經是如此,那麼你能期待這些未來主人翁進入社會後,用甚麼價值看待社會呢?
父親也是教育界的一員,未退休前是一位國文老師,在還是聯考的年代,鮮少聽見有學生是補國文的,現在小學補習國文、作文者大有人在,對筆者來說這是多不可思議的事,如果父親現在還是教職,那賺翻了,光補習費都收不完,不用到今日都還在繳二十年的房貸,而今天的教育部還在討論華語還是國語,一些所謂教育學者專家還在國語還是華語,這便是教育不能進步的詭譎,這中間不但是名詞之爭,流派之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角力,那麼我們期待的教育,還能真的期待嗎?
語言和文字是基本的溝通工具,如果我們的教育像現在,還在舉棋不定,左右搖擺觀風向,那麼教育品質會好嗎?
現在的一綱多本,學測,九年一貫,老實說實在不是很懂,所以不敢妄加批評,但筆者想問,好像跟以前聯考制度下的教育,沒有相形更好吧?好像更畸形了!好像社會突然多了很多大學生,這是教育水準提升的指標吧!
教育只是指學校裡嗎?當然不是,還有家庭、社會、各個層面的教育目標,豈是如此單純,教育的課題如此之大,並非筆者所能空口白話,就這則新聞言,卻也激起心中不小漣漪,只能期待希望從事教育工作者,還是從最基本,最基礎的著手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