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二篇為2011年與2013年所寫關於能源政策的想法林義雄先生是我敬佩的一個人當他決定無限期絕食廢核四的同時我很期待的是他可以提出更好的方法並非自虐式的發表遺言狀這個時代不需要這種悲壯!需要的是強有力的解決方案廢核四廢核易我們的能源在哪裡才是關鍵

 

 2011年

話說行政院長吳敦義說,財政困難,募兵制無法實施,84年次役男恐當兵。對於這個結果,我想就跟核能政策一樣,政治人物不要老說些口號,結果當選了說做不到。做不到總有千百個理由,但選舉時,你們可都是天花亂墜、口沫橫飛、斬釘截鐵的,就算有人質疑你們,也不曾說做不到,這就是選舉,選舉很現實,總之一句話,老百姓要天上的月亮,政治人物都會想辦法摘下來給你,選完甚麼「我做不到」、「大環境不好」、「嘸算我好運!嘸袂按怎」,這些話言猶在耳,現下的核能政策,有非核主張的,也有擁核續發展的,問題是政治人物你們說清楚了嗎?

 

核能若要繼續發展,那麼要不要有核五、核六,老百姓接不接受?核一、核二的運轉年限要不要延長?核能安全的總體升級?這一些是否都該跟老百姓先說明清楚,老百姓當然不是專業,但他有權要求知道他身處甚麼環境底下,我該準備甚麼,我願意付出甚麼代價,老百姓給政府權力,並不是給他一張空頭支票,所以核能的發展,並非一意孤行,還是必須透過瞭解,讓老百姓做選擇,同樣的非核家園的主張,也必須提出他們替代能源的方案,否則非核尚未成功,怕的是台灣的產業,恐將面臨全球競爭力的弱勢,產業外移是為必然,而攸關民眾的物價指數,恐非我們所能想像。不只電費的提高,生產成本的提高,表示所有的物價也將提高,許多人以德國、歐洲國家為例,不過大家可想過,他們的國民所得是多少?我們是多少?我們的土地資源有多少?他們又有多少?若要學歐洲、德國,先將我們的國民平均所得提高,再來做比較,我相信德國能,台灣也能,問題便在於此,立基點不同,如何比擬!

 

德國的國民平均所得是26000美元,我們呢?則是一直喊突破20000美元,事實上,我們大概在18000美元上下,韓國早已突破20000美元,後又跌回20000美元以下,如果我們連韓國都競爭不過,我們又如何在經濟與核能之間做選擇,德國目前的風力、太陽能、水力等的替代能源,可以達21%,我們的核能發電,差不多也剛好是這個百分比,德國的國民所得能做到21%的替代能源,我們的國民所得可以撐得起這樣的比例嗎?

 

四十沒有既定立場,我不是擁核支持者,也不是反核支持者,但對於這個能源政策,攸關的不僅是民生,更是台灣產業經濟的命脈,我們豈能等閒視之,容政治人物巧言令色、語出恐嚇!所以四十堅持希望政治人物說實話,我們要付出甚麼代價,擁核也罷,非核也行,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怎麼做衝擊最小,怎麼做才是對老百姓最好的方案,如果你們又要拿出一堆數據,歐洲如何、如何,美國、韓國如何、如何,我不只失望,更感到國家沒人才了,難道我們不能做自己嗎?

 

四十認為現下要馬上廢核根本行不通,以目前的情況,一旦廢核對國家總體的發展威脅太大,不只經濟面,就連民生都會出現極大的動盪。核四歷經民進黨政府的停建,所造成的財政漏洞還在,若現在還談廢核四,我想台灣真得是有錢沒地方花,上千億的缺口,再停!我真得不知道要再花多少 !

 

四十看來好像是擁核的,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只是對於現階段的能源政策支持,但未來這樣的能源政策,勢必要改變,同時我們的電價也一定要調高,這是一整套的計劃,有計劃鋪陳替代能源,產業結構也要重整,並且調整電價,提倡節能,這些都是必須長期規劃的,時間恐怕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的推動進程,逐步達成,為甚麼?因為我們必須減少衝擊,做對國家發展最有利的取捨和長遠的部局,當然有些人會認為人命第一,何時發生意外,不可預測,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四十也明白這樣得道理,但若真得大家都願意承擔經濟的一夕崩盤,四十倒認為有何不可,問題是大家願意!

 

說個風涼話,四十在澎湖不缺電,澎湖也有風力發電的發展,四十更不吹冷氣,我也不從事大事業,高耗能產業,沒電頂多不上網,可是能自私的如此想嗎?如果澎湖這麼一個單純環境,要達成綠能低碳的目標,都有很大的難度,本島的條件環境,更形複雜下,非核,以燃煤或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那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是為甚麼四十對這個能源問題關注的原因,不是我好,就代表大家都好,我們正視問題,才能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但前題是政治人物先說實話,讓老百姓知道更多的事實。

 

第一次石油能源發生危機,便喊出節約能源,到現在48年了,車子越開越多,工廠越開越多,冷氣越開越強,我們人類又節約了多少能源,未來能源會越來越昂貴,這是可以預見的趨勢,核能發展又具高度安全風險,綠能更成勢在必行的選項,除非我們能夠發現更好的能源,否則我們永遠必須在經濟發展與安全疑慮二者之間做選擇,在核能尚未成為安定的能源條件下,我們未來真得夠實力以綠能做為主要能源嗎?趨勢是變動的,我們要掌握的不只是選擇權,而是更進一步的主導權,現在開始好好計劃。

 

從點先做起,選擇特定範圍先做示範,配合政策,優惠地區民眾安裝太陽能、風力發電系統,將節約能源的觀念落實,提升家戶替代再生能源普及,再進一步連成線,讓點與點的相互示範形成一個完整的再生能源模式,最後再形成面,全台完全以再生能源為主要的能源政策,循序漸進的過程,或許緩慢,卻是實現政策必經的一條漫長之路,甚至最後還是不成功,但衝擊卻會是最小的。

 

若說2025年非核家園計劃,不如說先把台灣做好規劃,水到自然渠成,空頭支票、美麗願景,大可不必,先讓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國際競爭力提升、國民平均所得拉高,經濟能夠負擔,我想這是最實際的非核政策,這也才是最有意義的政策。

 

 

 

PS:本篇所使用的參考數據,並非最新且正確的數據,在此僅供各位判斷使用。

 

 2013年

本文引用自cafecup - 民主的成人禮

本文引用自ann64071 - 怪怪的能源大戰

 

2011年3月29日寫了一篇最實際的『非核計劃』 先讓我們的平均國民所得達到德國的標準,今年2013年的3月,想不到核四或說核能的存廢,繼續在台灣熱議,就跟廢死主張一般,十幾二十年下來,我們迷思於『反與廢』、『經濟發展與利益衝突』中,最後我們希望靠著公投決定一切。

 

講到『非核』大家喜歡用德國拿來借鏡,但是德國今天到底『非核』了沒有,答案是「沒有」!德國到今天為止仍有核電廠。德國從1990年開始便努力尋求替代能源、研發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可是他們也因此付出許多代價,格友ann 怪怪的能源大戰這一篇就可以看出來,一度電知多少?德國經過二十年的『非核』努力,若說無成效那是騙人的,所以他們培養出節約能源的習慣、良好的公民教育,正因這二十年的努力,德國才有今天的『非核』計劃目標。

 

雖說是『非核、零核』,根據「Thomson Reuters、彭博社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領導的執政聯盟各黨派30日終於同意在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在17座核電廠當中最老舊的8座將永久除役的決定也不令人意外,其中7座3月時便因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而暫停運轉。德國環境部長Norbert Roettgen一早在結束與中間偏右政黨聯盟領袖的會談後指出,另外6座將於2021年除役,還有3座最新廠則在2022年停止。

 梅克爾3月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災變後曾表示,將加速核電廠關閉的腳步,此項觀點也使得2010年提出的服役期間平均延長12年的計劃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在5月22日的州議會選舉之後反核綠黨首度勝過基督教民主黨,雙方對於核電廠逐步除役時間的歧見因此更為凸顯出來。梅克爾上週表示將等5月30日核電廠提早除役的可行性研究出爐後才會定出新日期。」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5284eec4-5d1a-403c-ae38-9c578c6d2f71#ixzz2N6lMfJtn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如果這份報導沒有太大的錯誤,也就是說最快在2022年德國會達成『非核』國家的目的,經過電費調漲、課徵能源稅及國家計劃和教育,2022年期待德國的能源政策成功。

 

當我們在『反核、非核』目的上,借鏡於德國的時候,我們的能源計劃和目標呢?德國是透過長時間的『反核、非核』目的為政策目標,我們呢?德國的能源政策若能在2022年成功,他們花了四十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呢?

 

去年「油電雙漲」,許多人大喊吃不消,物價悄悄變化、經濟面利空,德國一度電大概八塊到十二塊錢之間(這當中有許多是能源稅),我們的電一度三塊錢以下,三塊錢大家都喊受不了,那麼未來的電價不管能源政策目標為何(擁核、反核),必然的漲價不可避免,因為地球的可用資源不斷的減少是事實,物以稀為貴,石油、天然氣等都是如此(可能有人寄希望於頁岩氣,但別忘了技術在美國人資本主義的手裡,這張好牌是賺錢的工具,說穿了就是錢),不知大家做好心理準備了沒?

 

好了!再說下去就又回到2011年3月29日寫得那篇最實際的『非核計劃』 先讓我們的平均國民所得達到德國的標準要說的,沒必要老生常談,面對今天的反核公投及反核聲浪以及對經濟面憂心忡忡的各個階層,不妨看看cafecup - 民主的成人禮這一篇去完成一次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的選擇付出。

 

我反核!但我不會去投票,我願意給核能時間(有計劃的能源政策調節),但我不投票,如果政府連個計劃都沒有,我投個甚麼?德國『非核』能源的計劃實施三十年還再努力於2022年完成目標,我就先從基本做起吧!

 

台灣施政的問題何止能源,水資源都是一大難題,從政者格局小近小利最後辛苦的一定是老百姓

 

台灣缺水危機! 孤島找誰調水?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台北─雲林報導】

2014.04.20 03:11 am

 

 

蓋水庫,危及保育類動物存亡;不蓋水庫,恐影響經濟發展與國人就業。可能是台灣「末代水庫」的雲林湖山水庫啟用後,台灣該怎麼用水?

八水庫 照顧七十萬人就業

從北到南,台灣西部走廊有七、八十個水庫,其中八個主要水庫,不僅供應民生、農業用水,也照顧新竹科學園區等卅三個工業區的需求,代表著七十萬人的就業,更相當八兆的年產值。

台灣若缺水,生活、生計都會受影響。但,只能蓋水庫嗎?

汙水回收利用 不能再等

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未來幾乎不可能再開發大型水庫,應拋棄舊思維,跳級到水資源回收;目前全台一天可回收用水估計達兩百六十八萬噸,幾乎是一千萬人用水量,未來五年內將陸續完成的八座汙水回收廠,能否擴及全國,將是關鍵的臨門一腳。

缺水危機就像「溫水煮青蛙」,李鴻源提出警示。他說,汙水回收機制若還只限於「試點」,無法成為全國政策,在可見的未來,台灣勢必面對缺水危機。

李鴻源說:台灣是「孤立海島,沒水時,找誰調?」

政府天天在喊「拚經濟」,面對缺水隱憂,民眾感受可能「不如生意人來得直接」。李鴻源舉新竹科學園區為例,只要缺一天水,廿億產值蒸發不見,缺水對台灣主力產業造成損失,至少都是上億起跳。

從北部寶山水庫、中部的鯉魚潭、集集攔河堰,往南沿伸至烏山頭和南化水庫,背後都有為產業用水推動的影子。每樁開發案,都不免衍生土地徵收爭議,寶山水庫自救會二○○四年在集水區潑灑豬、雞糞的洩「糞」畫面仍歷歷在目。

農委會特生中心棲地保育組長林瑞興說,經濟開發勢必干擾、破壞環境,人為移地保育,因原棲地無法百分之百複製,成效有限,抑或以「減緩(代償)措施」(mitigation)緩衝,目前國際較成功案例,僅日本廣島五日市的人工海岸濕地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Bennett水壩。

水庫清淤 花錢緩不濟急

「什麼都可以進口,就是水辦不到,」李鴻源說,未來廿年內,因水庫淤積日益嚴重,台灣水庫蓄水量將只剩現在一半。清淤緩不濟急、耗費龐大,建水庫代價又更高,尤其,南部將首當其衝。

南部原就面臨水資源匱乏,水資源開發案全停擺,產業用水荒已然浮現,南部科學園區就是一例。

擬對產業課徵「耗水費」

根據經濟部試算,開發水庫供水,平均每度自來水成本是廿二元,為現行水價一倍,台灣近廿年刻意壓低水價,經濟部長張家祝也坦言,產業節水效率不彰,擬對產業課徵超額用水的「耗水費」。

台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曜志說,產業用水能否有效循環,取決產業群聚特性,台灣多為綜合性工業區,單一產業專區較少,如:高雄石化產業聚落,因產業特性不一,自然缺乏共同誘因投資水循環處理設備。

水資源匱乏 影響產業鏈

水資源匱乏,將進一步影響台灣產業鏈的完整性,未來製造端就難在台灣落腳,攸關國內就業機會創造和國家競爭力,呂曜志說。總量用水零成長或許不容易,但應訂出水再生成長目標,更重要的是,搭配價格機能。

隨著地方開發產業園區增加,也將和中央政府管理的工業區、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等等作資源競合,地方財政多無法負擔「清潔生產」(cleaner production)設備投資獎補助,未來產業的水資源回收,要如何統籌執行,將成考驗。

【2014/04/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台灣缺水危機! 孤島找誰調水? | 缺水危機拉警報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623827.shtml#ixzz2zRDM2M1G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